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185 2024-09-26 20:37

一、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桂林最大的风俗就是吃桂林米粉,另外有一些节日,也算是风俗吧。

  侗族花炮节: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

  举办地:桂林市侗族居住地

  活动介绍:花炮节那天,侗族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

  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禁风节:农历正月二十日

  举办地: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

  活动介绍: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

  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壮族歌节:农历三月初三

  举办地:桂林市壮族居住地

  活动介绍: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方式多样。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恭城桃花节:每年三月

  举办地:恭城县

  活动介绍: 每当三月,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恭城县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的浓烈气息的绝佳去处。

  恭城桃花节历经四届。主会场一般设在大岭山桃园。这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恭城,赏西岭桃花、品桃花美酒、唱桃花歌曲、跳瑶族傩舞、尝瑶乡美食。(如去参观盛况,交通参考大岭山桃园之交通)

  瑶族龙胜红衣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

  举办地:桂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县

  活动介绍: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一年一度,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龙脊山下。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还会举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等传统节目和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民间体育活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壮族牛魂节:农历四月初八

  举办地:桂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县

  活动介绍: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

  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人们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当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农历七月十三日----十五日

  举办地:桂林市资源县

  活动介绍: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

  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

  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苗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

  举办地:桂林市

  活动介绍: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苗年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在秋收结束以后。

  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

  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情侣。

  桂林山水旅游节:每年十----十二月

  举办地:桂林市

  活动介绍:桂林市人民政府为提高桂林旅游知名度、增强桂林旅游、吸引游客、为了在每年旅游淡季(十---十二月)举办年度性国际旅游节活动。1992年开始举办山水旅游节,旅游节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生活,也加深了桂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桂林旅游的发展。

  节庆期间,举行展示桂林风采的文艺晚会;开展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各种旅游新线路的推介和考察以及各种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举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和交易会等。

二、新西兰的礼仪习俗有哪些?

一、信奉基督教。

二、饮食以西餐为主。喜欢喝啤酒,人均年啤酒消费量达110公升。国家对烈性酒严加限制,有的餐馆只出售葡萄酒,专卖烈性酒的餐馆对每份正餐只配一杯烈性酒。饮茶也是新西兰人的嗜好,一天至少七次,即早茶、早餐茶、午餐茶、午后茶、下午茶、晚餐茶和晚茶。茶馆遍布各地,许多单位都有专门的用茶时间。

三、新西兰人性格相对国内较拘谨,见面和告别均行握手礼。在与女士交往中女方先伸出手,男方才能相握。鞠躬和昂首也是他们的通用礼节。

四、原始居民毛利族人之间传统的相互问候致意的方式是相互摩探鼻子。 当地大部分居民是英国人的后裔,因此,这里流传的是许多英国人的身势语和示意动作的习俗。他们对大声喧嚷和过分地装腔作势是表示不满的。当众嚼口香糖或用牙签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

五、新西兰人用欧洲大陆式的用餐方式,那就是始终左手握叉,右手拿刀。 warning!!!打哈欠的时候,务必要捂住嘴。给别人拍照,特别是给毛利人,一定要事先征求同意。

三、满族人有什么生活习俗?

管爸叫"骂",管妈叫呢的第四声。

四、澳洲生活有哪些习俗?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不吃辣味,有的人也不喜欢吃酸味,但他们注重菜品的质量,讲究菜肴的色彩。

主食以吃面为主,特别爱吃中国风味的清汤饺子,鸡、鸭、鸽、鱼、海鲜、猪牛肉,蛋类等也是他们喜欢的食品。并且对煎、炒、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很偏爱,豆芽菜、西红柿、黄瓜、生菜、菜花等蔬菜,味精、酱、姜、胡椒粉是他们常用的调料品。

五、潮汕生活习俗?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发

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时,长辈要为其剃胎发。也有些地方是在婴儿出生12日时进行。新生儿的第一次剃头历来被看做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毛,终于可以“从头开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发的仪式严肃而隆重,讲究一定的规矩。

3、七样菜

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师公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这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

5、出花园

出花园是指当男女孩长到15岁时,便接受这样一种仪式的洗礼。关于“出花园”一语的由来,普遍认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直至15岁到来,宣告童年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的转变,所以要从“花园”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六、伊拉克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1.相见礼仪

伊拉克人相见时一定要热情地打招呼,被亲切地称呼姓加上职位、学位等头衔时就非常高兴。有的人见面时行握手礼,更多的人施行拥抱,有的还施行贴面礼。特别是男士的贴面礼,要各自俯看,还要说些祝福的话语。女子们之间多行拥抱礼,相互热烈真挚地亲吻,表达相互尊重和爱戴。

2.仪态礼仪

伊拉克人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要处处保持严谨的神态,特别是与人交谈时,态度认真,目光集中,不能旁视。在与别人说话时不能交叉双手,这种姿态是他们最讨厌的。男人们之间手拉手是经常的,表示友好的举动。他们也常常以微笑和点头对待别人,但是,这仅是一种礼貌,不表示对某件事的赞同。

3.餐饮礼仪

伊拉克盛产椰枣,营养丰富,是居民的主要食品之一。他们也很喜欢烤饼,在吃的时候多夹肉或菜,经常以牛肉和黄瓜为最多。伊拉克人经常习惯喝牛奶,但是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把牛奶和羊奶混合起来喝,认为这才是特好的上等饮料。他们也爱吃烤鲜鱼,特别是首都巴格达的人最常吃最喜欢吃,在吃的时候也经常佐以辣椒和西红柿沙拉。伊拉克人吃饭时,要求菜肴必须蒸熟、煮透,如有生的或半生的,既不喜欢,也认为不符合他们的饮食礼仪。

4.旅游礼仪

如果要到伊拉克去旅游,无论是坐什么车或船,只要有妇女或老人同乘,就要主动让座。不论到大小商店去买东西,可以讨价还价,不必不好意思,但是一定要注意态度,不要生硬、刻板,要和风细雨地商量。女性在伊拉克不要穿太短的裙子,他们要求女性从肩膀到膝盖不能裸露。

主要旅游名胜地有很多,特别是巴比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00多年,古城占地1万公顷,还有巴比伦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哈德尔城、乌尔城、阿卡尔库夫、哈尔马勒古城址、尼尼微古城遗址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古遗址,具有很高的文化遗产价值。还有阿违尔沼泽区是很好的风景区。还有哈巴尼亚湖、萨尔桑山区疗养地、沙克拉瓦避暑胜地、杜胡克旅游区、阿巴斯宫、阿西菲亚清真寺、亚美尼亚东正教教堂、伊拉克博物馆等许多世界闻名的旅游资源。

5.商务礼仪

在商务活动中,必须要有名片,特别是初次见面时,他们认为这是起码的礼仪要求。商量生意喜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关键问题谈清楚。商务活动中免不了送些礼品,但是要特别注意,他们对带有星星的图案、洋娃娃、猪的图案、猪皮、猪毛等制品非常讨厌,所以送礼时要倍加注意。谈生意的过程喝茶及其他饮料也是经常的事情,但是应该注意的一点是:不论是什么饮料不要太多,以免中途去洗手间,这是他们不高兴的事情。对穆斯林的“斋月”和星期四要避开,也不要拜访。

6.婚丧喜庆礼仪

伊拉克人的婚礼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又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习惯。婚礼主要是订婚礼和结婚礼。订婚时男女双方家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招待来访的亲朋好友。但伊拉克人的传统习惯是男女分开活动,不准男女混合在一起搞庆典。青年男女订婚以后也不准待在一起,更不准一起外出活动。结婚典礼就更热闹了,有的是小轿车若干辆组成迎新彩车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特别是要在女方家门口跳舞唱歌,汇集许多人,场面雄大,气氛热烈,以此祝贺新人的美好生活;有的是八抬大轿,有的是大型彩车,有的是其他方式,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心愿、经济条件而办。

伊拉克人的丧葬习俗和礼仪与其他穆斯林的大同小异,多为土葬。死后要净身、白布缠尸,到清真寺念经、祈祷,由阿訇主持埋葬。

7.服饰礼仪

相比较而言,伊拉克人虽然绝大多数人是穆斯林,但从衣着服饰上来说,又有许多特点,最显著的是比较开明、比较解放,例如,妇女戴面纱的越来越少,男人穿西服的越来越多。特别是首都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就显得更加开化一些。另外,男士穿白衬衫的也很多,他们的白衬衫又长又大,裤子也是白色。妇女们最爱穿连衣裙,但她们的连衣裙是紧腰的,而且袖子很长,有的在袖口处还用差别明显的其他颜色做装饰,如把黑色连衣裙用白色丝线绣花或镶边。伊拉克女性最喜欢的装饰莫过于金、银手镯,有的还戴珠环,宝气十足。

北方的库尔德人喜欢在衬衫外再穿一件外套,又宽又大,男人们以此为美。

8.主要禁忌

伊拉克人禁忌用左手给人传递东西,忌食猪肉、猪血,忌用猪皮做的东西。在商业上禁止使用橄榄绿,此外,对蓝色很不喜欢,把蓝色当做鬼魔的象征。一般情况下比较少用黑色,在丧葬时都要用黑色。

七、阿兹特克人有哪些生活习俗?

阿兹特克人用芦苇编成篱笆墙,抹上泥,用龙舌兰的叶子和杂草盖成房顶,便是居住的房屋了。若是用石头和土砖砌起的两层小楼,一定是比较富裕的人家。贵族的房屋比较阔绰,要先建好土台,再在土台之上搭建房屋,均用木柱子支撑。临街的墙开有窗户,战斗的时候,如同是一座雕堡。屋内用布帐间隔成若干的小房间,一般可以住一到两户(也有三户)人家。阿兹特克人把屋子刷成白色或红色,清洁漂亮,极为美观。这些贵族房间的里墙,大都挂有一种装饰品,是一种用涂成鲜艳色彩的棕榈叶子而编织成的席子。

玉米是所有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阿兹特克人也不例外。他们主要是把玉米做成饼子和粥,做的时候,要先把玉米放进热水里泡开,再拿到石磨上去辗,辗成微黄的玉米浆,把浆用大树叶子包了,再放到火上去烤,直到烤得香味四溢,再剥开树叶,便是金灿灿的玉米饼了;他们也把玉米浆盛到瓦罐里,放到火上去煮,便能熬成稀粥。吃肉有两种办法:一是在肉上抹面,放到火里烤;另一种是放到瓦罐中,加上水煮。他们对饮食很讲究,用鸟肉和鱼肉做馅饼,用各种禽蛋做蛋糕,还用鱼做成各种各样的鱼制品。蔬菜也极为丰富,有洋葱、大蒜、韭菜、苋菜、水田芹、玻璃苣等。阿兹特克人做饭菜时,最爱用的是辣椒,也爱用蜂蜜和龙舌兰汁熬成的糖。他们最爱喝的饮料有两种:一种是用南方的可可中提取的“巧克力”,还有一种,是用龙舌兰汁发酵而成的“奥克特”。

贵族和统治者的饮食,可谓丰盛之极,土里长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要变成他们盘中的美餐。山珍海味,无所不全。而且吃的也讲究至极,蒙特苏马王的膳食极为奢侈豪华,每顿用膳都是三道菜,每一道菜,都是整整要300个,每一顿饭都要吃900个菜。而且席间要有300名鱼贯侍候的侍者,还要有300名斟酒的侍者。在第一道菜上来的时候,要有5到6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陪侍在蒙特苏马王左右。第一道菜吃过后,要撤到另外的一座豪华的大厅中,那儿早已坐满了100名大贵族。待这100名大贵族享用过后,这些菜再撤到另外的一个豪华的大厅中。大厅中已经坐满了等待享用这些菜的200名中上等的贵族。待他们享用完后,这300个菜,还要再端到另外一个豪华的大厅中,因为那里还有200名下等的贵族在等待着。三道菜都要按照程序端上撤下,依次进行。他们喝的酒是用水和可可粉合制而成,清香可口,营养丰富,却不易使人醉倒。

阿兹特克人有很多的瓷或陶的器皿,有被人们称为“希卡拉斯”的华丽非凡的高脚器皿,有色泽鲜艳、精致美观的茶具和餐具。他们还用拉巴木果,做成一种质地坚硬而耐用的葫芦状的器具,内外壁都涂着各种色彩,别具一种风味。他们都用罐和壶,盛装食品和饮料,它们的上面,都涂有彩釉。

阿兹特克人的习俗中,最独特的,莫过于交战习俗和骑士授衔仪式。

阿兹特克人崇拜战神,所以勇武好战。如果一方有挑衅行为,另一方则要求对其赔礼道歉,归还被劫掠去的财产。如果对方送还抢去的贵重的羽毛、衣物及金银等,便成和解。如果遭到拒绝,便会引发战争。

交战时,双方都会把队伍开到战场上,双方的首领分别敲起小鼓,吹起螺角号,发动进攻,一时间杀声震天。在战场上,都在千方百计地抓俘虏,用来献祭。

骑士的授衔仪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受衔仪式举行前,要提前2到3年开始通知,邀请受衔人的家属、朋友、正式的骑士和贵族。日期是由全体的参加者,共同选定一个良辰吉日。要先搭好祭台,仪式一开始,人们把受衔的人抬到祭台上,所有的人都面朝着神像虔诚地跪下。一位大祭司拿着虎骨或者是鹰爪,在受衔者鼻子的软骨穿几个小洞,把几个小黑石子一个个地塞进去,人们便开始一边说难听的话侮辱着他,一边开始扒他的衣服,直到扒得仅剩下一条小短裤,接着把他抬到寺院的一个屋子里,让他彻夜不眠地看护着圣体。这时候,在主神庙里,正举行着盛大的宴会,招待各方前来的客人。到天黑的时候,祭司给受衔者拿来一个粗布的披风,一领粗制的席子,以作休息之用。接着,还用龙舌兰扎破他的耳朵、舌头、胳膊和大腿,拿纸擦去淌出的血祭神,并把擦血的纸,埋到寺庙的四个角落里。受衔者要终日守护着圣体,在4天的仪式中,有的只喝口水,也有的吃一点玉米饼。有3位骁勇善战的长者,开始专门向他传授技艺和战争经验。4天以后,受衔的人开始去其它的寺庙,进行同样的仪式。就这样一个寺庙一个寺庙地走,举行着相同的仪式,一直要用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够正式进行受衔。

人们再一次选定吉日,同样把受衔者抬到高台上去,扒掉他身上的粗布披风,换上一领上等的披风,外面再加上一套绘着图案、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披风。受衔的人左手持弓,右手拿着一支箭,大祭司开始向受衔者进行训示,要受衔者永远牢记,一名骑士要勇猛果敢,无所畏惧地去保卫自己的族人、土地、宗教和祖国!最后,仍然是盛大的宴会,人们都围坐在寺院里,饮酒庆贺,还有人击乐助兴。受衔的人,还要向大家和祭司赠送高贵礼物,以示富有。受衔者,自此成为了一名新的骑士。骑士有很多的特权,无论是什么时候,他们的座位总是排在众人的前面,随身总是要带着一个小童,小童的手里还搬着一把椅子,便于他随时可以坐在他想要去坐的地方。

八、新西兰的习俗有哪些

新西兰的习俗有哪些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被称为"毛利加的国家",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们秉承着尊重自然、友善待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新西兰的一些传统习俗:

毛利人文化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对新西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舞蹈、音乐、绘画和雕刻艺术。在与毛利人接触时,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信仰,比如在参观毛利村落时要脱鞋,并遵守他们的礼仪规范。

节日庆典

新西兰有许多传统节日庆典,如圣诞节、复活节、春节等。人们在节日里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家庭聚餐、礼物交换、舞蹈表演等。在新西兰,节日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环保意识

新西兰人非常重视环保意识,他们热爱大自然,致力于保护环境。在新西兰,人们习惯于随手关闭水龙头、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能源消耗等。这种环保意识贯穿于新西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饮食习俗

新西兰人喜欢吃海鲜和草食动物,如羊肉和牛肉。他们也喜欢烧烤和烘烤食物,如烤肉、烤蔬菜等。此外,新西兰的咖啡文化也非常发达,人们喜欢在咖啡馆里品尝各种咖啡和糕点。

体育运动

体育在新西兰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rugby(橄榄球)被视为国民运动,在新西兰备受热爱。此外,新西兰人还热衷于网球、板球、帆船等各种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人们展现个人魅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式。

教育体系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体育、艺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受到了广泛赞誉。

宗教信仰

新西兰是一个多元宗教国家,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信仰共存。新西兰人尊重各种宗教信仰,注重宗教自由,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信仰,同时也尊重不同宗教信仰者的习俗和风俗。

结语

新西兰的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了解新西兰的习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新西兰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希望大家在新西兰的旅途中能够体验到这些独特的习俗,感受新西兰特有的魅力。

九、新西兰文化习俗有哪些

新西兰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吸引着许多人前往探索。在新西兰,人们可以体验到独特的传统和当代文化的交融,这为这个国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新西兰文化习俗简介

新西兰的文化习俗来源于毛利人(Maori)和欧洲移民之间的融合,这使得新西兰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他们的文化包含许多传统仪式、舞蹈和传说,这些元素都为新西兰的文化注入了独特的活力。

与此同时,欧洲移民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如音乐、艺术和建筑等,为新西兰的文化习俗增添了多样性。在新西兰,人们可以看到毛利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新西兰文化习俗特点

新西兰的文化习俗以尊重和包容为核心价值观。在新西兰,人们重视家庭、友谊和社区,注重相互尊重和合作。无论是毛利文化还是欧洲文化,都强调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种价值观贯穿于新西兰人的日常生活中。

除了尊重和包容外,新西兰的文化习俗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上。新西兰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珍贵,并致力于保护环境,传承下去。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也反映在新西兰人的生活方式中,他们重视健康、自然食物和环保意识。

新西兰文化习俗的体现

在新西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参加毛利人的传统仪式和舞蹈表演是体验毛利文化的好方法,这些活动充满了独特的节奏和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传统的仪式中。

此外,新西兰还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展览和音乐表演,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活动也是了解新西兰文化的好机会,人们可以亲身体验当地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结语

新西兰的文化习俗多样而丰富,融合了毛利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尊重、包容和环保是新西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通过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和体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新西兰的文化习俗,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十、澜沧佤族生活习俗?

一、穿戴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三、饮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缔结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五、丧葬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抽什么烟好?
上一篇:火麻花是什么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