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历史发展和城址有哪些变迁?

150 2024-11-05 19:37

一、北京的历史发展和城址有哪些变迁?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都城墙的遗址,和“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二、汾河的历史变迁?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

古老的汾河更长更大,上新世晚期,汾河源远流长,贯穿着忻定、太原、临汾、运城等四大盆地,穿过中条山南流,于平陆县茅津渡入黄河。

后经喜马拉雅运动,首尾均遭夺袭。

据考证,现代的滹沱河上游在早更新世仍由石岭关风口入太原盆地,是汾河上游的东支,后来由于石岭关隆起,以及太行山东侧的河流溯源侵蚀速度较快,夺袭汾河东支而成为滹沱河上游水系,在地貌上留下一个很不自然的弯曲,汾河则保留其西支而成为汾河上游。

汾河下游在上新世仍然是经运城盆地南流入黄河,后因涑水河谷北东走向的断裂复活,而使之再度向下陷落,引起古汾河的转向,循涑水河谷下游运行,至永济县城附近汇入黄河。

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再度复活,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形成现代的水系形态。

三、西域历史的变迁?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域各国逐渐成为了汉朝的附属国,纳入到了汉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到黄巾之乱后,汉朝名存实亡,中原王朝也退出了西域地区。直到唐太宗时期,中央王朝的势力才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了西域。从189年汉朝崩溃到639年唐太宗灭高昌国,这中间一共有450年的时间。

四、东交民巷的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

江米巷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

使馆街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

使馆界

东交民巷一瞥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开始了北京城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东交民巷也在劫难逃。仅巷内的户部银库就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本也被毁劫殆尽。《辛丑条约》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把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还在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

奥地利大使馆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进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9]过去列强所占地面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权仍归中国所有。可是根据《辛丑条约》,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5]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强还迫使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兵营。[7]

辛亥革命爆发了。东交民巷公使团一致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5年,袁世凯派代表在日本使馆的一座楼内签订“二十一条”,为寻得日本支持他当皇帝,进一步出卖国家利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否决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废除“二十一条”和各国在华侵略

五、淮河的历史变迁?

淮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在文献之中。

《尔雅》:江淮河济为四渎。

《周礼·职方志》:其浸淮泗。

春秋时代的人就知道,橘子生在淮南为橘,生在淮北为织。

北宋时代()黄河洪水,夺淮河的河道入黄海,史称“夺淮入海”。

经过800年,到清朝同治年间,黄河北移,从山东入海,淮河下游注入长江。

六、舟山的历史变迁?

舟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以下是舟山的历史变迁概述:

1、公元前4世纪左右,舟山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

2、公元618年,唐朝设立舟山县,舟山成为一个行政区域。

3、1276年,元朝设立舟山路,将舟山划归为一个行政区域。

4、1403年,明朝设立舟山县,将舟山划归为浙江省的一个县。

5、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占领了舟山群岛。

6、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割让了舟山群岛。

7、1890年,清朝设立了舟山府,将舟山升格为一个府级行政区域。

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舟山划归浙江省管辖。

9、198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舟山市,成为浙江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总的来说,舟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和商业港口。在近代以来,舟山曾经被外国占领过一段时间,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舟山逐渐恢复了繁荣和发展。今天的舟山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

七、漕河的历史变迁?

漕河河道的变迁。按郦道元《水经注》记述,徐水、漕河本为二河。徐河自五回岭至满城黄村以下,经贤台、大马坊、花庄、北八里庄、冯庄、省监狱和马庄(古清苑城)、孙村,约在仙人桥以下,漕河与府河相会。漕河从黄村到仙人桥段,即古黄花沟。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漕河在满城东北境北移,由贤台经南韩、水北庄之小营入徐水境,经杨村、庞村、空城,至漕河镇与漕河相会,徐河始称漕河。《水经注》称漕河源于北新城县(徐水)西北之漕河泽。《畿辅通志》称,漕河泽为今之釜山下的曲水。至漕河镇称曹河。清光绪元年(1875),漕河因满城留马村西河道淤塞,折而东北流(原向东南流)。从满城东庄店入徐水境,经北楼、于坊东南流,经白亭、河西村,至空城村东与旧道相合,为今河道。因清苑古城已无河通舟楫,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等城,引徐河、一亩泉河合流,经保塞(保定)城,以利水运。太平兴国六年(981),八作使郝守浚开徐河、鸡距河50里入白河,以济关南之运。咸平六年(1003),保州知州赵彬分徐河水南注运区,谓赵彬堰。景德元年(1004),北面都钤辖阎承翰,引赵彬堰徐水入鸡距河,以息挽舟之役。根据《宋史·河渠志》的记载,原经古清苑城之旧河道成了排涝泻洪的黄花沟。赵彬乃从大马坊引水南下,经花庄、鲁岗、东廉良、四里营,与一亩泉河会。宋代引水河道淤废后,又从徐水鲁(路)家寺引水南下经徐河桥入保定北护城河,称徐河沟,今已不存。

《水经注》 称:“徐水西出广昌县(涞源)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徐水三源(五回、甘河、隘刹三源)齐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经(管头)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经南崖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经东崖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碑)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北魏)皇帝以太延元年(435)十二月,车驾东巡,经五回之险邃。览崇崖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逾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徐水屈经郎山(狼牙山),众岭竞举,若竖鸟翅,立石崭岩,亦如剑杪,极地险之崇峭。汉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蛊’出奔,其子远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东经郎山君中(次)子触锋将军庙南,庙前有碑,晋惠帝永康元年(291)八月十四日壬寅发诏,锡君父子法祠,其碑,(前赵)刘曜光初七年(324),前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境)太守郎宣,北平(今满城县)太守阳平邑振等,共修旧碑,刻石树颂焉。’徐水又经北平县界(时满城县北界至狼山),有汉熹平四年(175)幽、冀二州以戊子诏书(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148年),遣冀州从事王球、幽州从事张昭,郡县分境,立石标界(时易县属幽州涿郡,满城属冀州中山郡),具揭石文矣。徐水又东南流,历石门(今满城龙门)中,世俗谓之龙门也。其山,上合下开,开处高六丈,飞水历其间南出,乘崖倾涧,泄注七丈有余,奔荡之音,奇为壮猛,触石成井,水深不测,素波自激,涛涌四岸,在高岸俯视者惊神,临之者骇魄矣。东南出山,经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长)子也。其水又东流,(东)汉光武追铜马、五幡于北平(今满城),破之于顺水,乘胜追北,为其(铜马、五幡军)所败。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骑王丰,于是授马,退保范阳(今定兴固城)。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徐水又东经蒲(满)城北,又东经清苑城(今保定市北市区省监狱、马庄址),又东南与卢水(一亩泉河,即今府河)合,(卢)水出蒲(满)城西(东),俗谓之泉头水也。《地理志》曰:(徐水)东至高阳(今安新境)与博水(今清水河,原阳城河)合,今不能也。徐水又东,左会曹水。(漕)水出西北朔宁县(?)曹河泽[《直隶通志》载,曹河泽当在釜山下,至曲城村(戊己台)入瀑河。曹河泽水由徐水釜山下东南流,经今漕河镇南,至清苑县境汇入徐水。清雍正年间,怡贤亲王允祥治水,将曹水引入瀑河,曹水改道(见《怡贤亲王敬陈畿辅西南水利疏》],东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东经邢安城北,又东南入曹河,曹水又东南经北新城故城(今漕河镇)南,王莽之朔平县也。曹水又东(南)入于徐水(仙人桥东)。《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清苑)入于博,又东入滱是也。”

《水经注》对漕河出山前的记述较详,出山后由满城至清苑古城及与府河、漕河、阳城河汇合情况简略。实际漕河河道在山区段变化不大,其改道主要在满城县东北部至入白洋淀一段,对研究漕河变迁留下了难题。

向左转|向右转

八、温州的历史变迁?

温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因为温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古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温州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演变,在政治、文化、商业等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此外,温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南宋柿木禅寺、东瀛石雕、永嘉唐石窟等,这些遗产见证了温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总的来说,温州的历史丰富而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九、历史变迁的感悟?

1、历史是什么?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人的酸甜苦辣可以是一部历史。历史可以很长很长,生命的旅途有多么漫长它就有多么漫长,人类的年龄有多么古老它就有多么古老;历史可以很大很大,世界有多么辽阔它就有多么辽阔,宇宙有多么浩瀚它就有多么浩瀚。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

2、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3、历史的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去告诉我们,异端只不过是当时的不合乎正常,只不过是当时的难以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人生是在不断的发展。

十、邮政的历史变迁?

我国邮政的发展由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到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以及全国解放前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清朝统治结束后由中华邮政到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最后由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发展至今天的中国邮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酒店投资的行业特点?
上一篇:进口药品有哪些,进口药品的辨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