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5 2024-06-08 00:18

一、什么是佛教?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佛者,觉也。“佛为法本,法由佛出”,佛法就是佛觉悟并宣说出来的法,是谓“诸佛常法”。释迦牟尼佛的言教自然就是佛说的法。将释迦的言教集结成文字,从言教中又可析出教法即经,教诫即律。又,广义上说“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诸菩萨、祖师大德译注佛所说法,使正法流布海内古今。且凡依“诸佛常法”而“入佛法相”者亦名为佛法。因此有三藏十二部之经、律、论。由是可知,三宝已出,即佛、法、僧。佛者自性觉,法者自性正,僧者自性净,这是自性三宝。

《成唯识论》:“法谓轨持。”即方向与方法。《俱舍论》:“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都是讲佛法归结于学理与实践两个方面。再细分之,法有四种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分别对应信、解、行、证,学佛讲求解行并进。学佛的修法有戒、定、慧三学,佛陀遗教以戒为师,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知止而后有定,观照而后得般若智慧,只有止观并运、定慧双修,相辅相成才能不偏不倚。因此佛法既是理智的也是德行的(印顺法师语),既是科学的又是经验的。

佛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说四法印,加有漏皆苦。这是印证契入佛法的依据。《大智度论》:“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此一种为一实相印。无论是三法印(四法印)还是众法门无非揭示诸法之实相。如何证悟诸法实相,如何契理契机听闻佛法?佛陀为众生开解五乘佛法,以利不同根器者。

人乘 - 五戒

天乘 - 十善

声闻乘 - 四谛、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缘觉乘 - 十二因缘

菩萨乘 - 六度、四摄

天台教观以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教为权教,示一乘之理为实教。三乘是佛方便说,统归一佛乘。天台判教五时八教,将佛陀经教分为五个时期: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种教法:化仪四教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华严判教三时五教,三时:日出、日中、日落;五教:小乘、大乘始、大乘终、顿、圆。《大般涅槃经》中将佛法譬喻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方便对佛陀言教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纲以挈领。

法门无量常以八万四千喻,《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各宗各派悉有入佛门径。众人根器不同,有先学唯识的,有先学经论的,有倾慕藏密的,有青睐南传的,有摄受禅法的,有老实念佛的……然而,无论哪一法门都需先入门,再一门深入,证悟究竟。《阿含经》:“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对于某一系统的接触、学习、体会、实践、印证、起悟,也即从“闻思修”入手的过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根性的人所认同的也是应该去做的,只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以后才能更清晰的解答、消除种种烦恼疑惑,抑或是得出新的疑惑。如此以楔入楔,直至无楔可出,无楔需入。

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的说大乘佛教是普渡众生,小乘佛教是自我修行、完善自我。

三、佛教的戒律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四、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佛教的精髓就是智慧,慈悲,空性,解脱烦恼脱离六道轮回。佛法可以概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即无常空及缘起性空;第二类是大乘菩提道的般若智慧--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

五、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传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佛(释迦牟尼),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教义重自我解脱;(2)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的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教义弘扬菩萨和“菩萨行”,最终目的在于成佛。(3)密乘佛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传授,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和世谷信仰为特征。

六、佛教真谛是什么?

佛教的真谛是:真理、根本大法的意思。

七、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唐朝及其之前,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唐朝之后,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和寺院。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朝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八、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扩展资料:

佛教的教义核心:

1、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2、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

简单地说,缘起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缘起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话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九、佛教传入的影响是什么?

1,对人的本源有了更深刻的了知,丰富了中国人的哲学观。

2,与汉文化融合,使中华文化更为灿烂。

3,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相互交融,使得佛教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

十、佛教中的"回响"是什么?

应是回向回向——是功德的施与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 这也可说是博爱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发展。回向偈乃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将读经之功德回向于自他或死者,使其成佛往生之文。例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载之偈(大九·二四下):‘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另如唐朝善导之观经玄义分序偈(大三七·二四六上):‘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皆为一般常唱诵之回向文。而最常见的回向偈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皆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是说愿把我修行的功德全部给众生,使大家离苦得乐,死后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魔兽世界兽人萨满练什么技能最好?
上一篇:会计计算的软件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