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壁虎的资料?
爬行动物。旧称守宫,也叫蝎虎。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守宫》:“壁宫,壁虎,蝎虎,蝘蜓。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 清 袁枚 《新齐谐·铁甲壁虎》:“农民不知何物,椎碎其匣,中有壁虎寸许,蠕蠕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住了两天, 星甫 偶然在院子里一棵向日葵的叶子上看见一个壁虎(即守宫,北方人呼为壁虎, 粤 中谓之盐蛇),生得通身碧绿。” 郭小川 《一个和八个·生与死》诗:“那用细土刷过的平滑的墙上,伏着一只跃跃欲动的壁虎。”
二、新西兰的几维鸟是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古老鸟类,它:
又称无翼鸟,因为容易捕捉曾一度灭绝
百科:
三、鸟的知识资料
简介:鸟类通常是带羽、卵生的动物,有极高的新陈代谢速率,长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鸟类都可以飞。最早的鸟类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他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肌胸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有气囊可以进行双重呼吸,没有膀胱则可以减少身体质量。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应飞翔。
分类:纲
现今已知鸟类分为多个亚纲,即古鸟亚纲、今鸟亚纲、反鸟亚纲(已灭绝)、蜥鸟亚纲(已灭绝)。
下面介绍最著名的两个亚纲:
古鸟亚纲:
以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为代表,它也可能是恐爪龙类,那样该亚纲会被废除。
今鸟亚纲:
包括白垩纪以来的一些化石鸟类以及现存鸟类。
化石鸟类:
以黄昏鸟目和鱼鸟目为代表,它们的骨骼近似现代鸟类但上、下颌具槽生齿。
目
现存今鸟亚纲鸟类可归为3个总目,即:
一、平胸总目
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大者达135kg,体高2.5m),适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及裸区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鸟具发达的交配器官,足趾适应奔走生活而趋于减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总目的著名代表为鸵鸟(Struthio camelus)或称非洲鸵鸟,其他代表尚有美洲鸵鸟(Rhea americana)及鸸鹋(或称澳洲鸵鸟)(Dromaus nova-chollandeae)。此外在新西兰尚有几维鸟(Apteryx oweni)。
二、企鹅总目
潜水生活的中、大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鳍状,适于划水。具鳞片状羽毛(羽轴短而宽,羽片狭窄),均匀分布于体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躯体后方,趾间具蹼,适应游泳生活。在陆上行走时躯体近于直立,左右摇摆。皮下脂肪发达,有利于在寒冷地区及水中保持体温。骨骼沉重而不充气。胸骨具有发达的龙骨突起,这与前肢划水有关。游泳快速,有人称为“水下飞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企鹅总目的代表为王企鹅(Aptenodytes patagonicus)。
三、突胸总目
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分布遍及全球,总计约 35个目, 8500种以上。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翼发达,善于飞翔,胸骨具龙骨突起。最后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具充气性骨骼。正羽发达,构成羽片,体表有羽区、裸区之分。雄鸟绝大多数均不具交配器官。
四、什么动物有三只眼睛?
在新西兰岛上生活着一种叫Tuatara的爬行动物,有三只眼。这种爬行动物看起来很像蜥蜴。这种动物原来属于一个种,生物上分类用的纲目科属种的种,但现在这个种种的其他生物都灭绝了,只有Tuatara幸存了下来。 为了研究Tuatara的第三只眼,科学家们分析了它大脑前松果腺体的凸起。 在一些蜥蜴的大脑上,这个松果体确实很像一个眼睛,并且它有透镜一样的外壁和透明的覆盖物,并且还有视网膜和色素。但这样的构造并不会帮助蜥蜴看到东西。但是对于Tuatara来说,这样的构造却是它的第三只眼睛!并且真的能看到东西!!
五、谁能介绍些三叶草的资料啊··
植物三叶草
【科属】豆科(Leguminosae)三叶草属(车轴草属,Trifoli-um)
【原产】小亚细亚南部和欧洲东南部。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分布最广的一种牧草,也可兼作绿肥。
本属约有360多种,其中在农业上有利用价值的约有 25种,而以红三叶(T.pratense)、白三叶(T.repens)和绛三叶(T.incarnatum)3个种栽培较多。此外,还有杂三叶(T.hybridum)等。
红三叶 又名红车轴草。分布于欧洲及美国、新西兰等。中国淮河以南亦有栽培。茎直立或斜升,圆而有凹凸纵纹,高60~100厘米。小叶上有浅白色V形斑纹,叶面有毛,全缘。头状花序,着花100朵以上,红紫色,自花不结实。荚果倒卵形,果皮膜质,每荚含种子1粒。种子肾形或近三角形,黄褐色,千粒重1.5克左右。
喜湿润温暖气候,较耐旱、耐寒。适宜于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粘性土壤生长。生长周期一般为2~6年,在温暖条件下,常缩短为二年生或一年生。红三叶为长日照作物,日照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结实。用作牲畜饲草栽培时,一般同禾本科牧草混播;用作绿肥或饲料时常单独栽培。接种根瘤菌可明显提高产量。春、秋均可播种,每公顷播种量15千克左右。条播行距20~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每年可刈割2~4次。茎叶柔软,略带苦味。鲜草约含粗蛋白质4.1%,粗脂肪1.1 %,粗纤维7.7%,无氮浸出物12.4%,灰分2.0%。每公顷鲜草产量可达30~60吨。
白三叶 又名白车轴草。16世纪后期荷兰首先栽培,现温带地区广泛分布。中国淮河以南和西南地区均有栽培。多年生草本,着地生根。茎细长而软,匍匐地面,植株高30~60厘米。叶柄长,小叶倒卵形或近倒心形,叶缘有细锯齿。头状花序,着花10~80朵,白或淡紫红色。荚果倒卵状矩形,每荚有种子3~4粒。种子近圆形,黄色,千粒重0.5~0.7克。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广,耐酸性强, pH4.5的土壤仍能生长,除盐碱土外,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均可生长。再生性好,耐践踏,属放牧型牧草。开花前,鲜草含粗蛋白质5.1%,粗脂肪0.6%,粗纤维2.8%,无氮浸出物9.2%,灰分2.1%。产量虽不如红三叶,但适口性好,营养价值也较高。
绛三叶 又名绛车轴草。原产欧洲,分布欧洲东北部及北美洲等地。中国淮北及长江以南地区广泛引种栽培。可用作牧草、地面覆盖植被或绿肥,也可作填闲作物。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茎圆而中空,高70厘米左右。叶片近圆形,两面均生短毛,叶柄大,托叶圆而大,膜质。头状花序圆筒状,花深红色。荚果倒卵形,内含种子1粒。种子圆形,黄或褐色,千粒重3.2克。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耐荫。花蕾期鲜草含粗蛋白质3.0%,粗脂肪0.60%,粗纤维4.7%,无氮浸出物7.4%,灰分1.7%。

